您好!欢迎访问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学校首页
工作资料
好大一堂课 有学有担当——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用声音叙事”系列实践

2008年7年以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分院根据社会需求、外语专业特点和学生全面成长的要求,开展了以对在甬外籍人士的采访调研、公益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用声音叙事”系列化社会实践。近5年来,累计有400余位英、日语专业学生参加了对在甬外籍人士的专题采访与调研,并在采访和调研的基础上延伸出“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城市论坛”、“公益汉语课堂”、“中国文化体验”等专项活动。这些持续性、系列化的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学习动机、服务当地城市建设责任感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爱国热情,达到了“课堂结合社会、服务促进学习、青年参与建设、奉献实现价值”的活动目的。相关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中国新闻网》、《浙江新闻网》等几十家各类媒体的报道,也获得了省领导赵洪祝书记,夏宝龙省长,市领导王辉忠书记,教育厅蒋胜祥副厅长的批示肯定。

有声的叙事 无声的成长

在外语专业老师的指导、组织下,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五年来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对来自5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00余位外籍人士进行专题采访和问卷调查,积累整理了100余万字的文字材料和大量现场采访的影音资料。

与外籍人士真实语境下的访谈交流,锻炼了同学们的口语、听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了他们运用外语的自信心,在对音(视)频采访资料的后续整理与翻译中,培养了同学们的文本翻译能力。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一位参加活动的同学说:“对外籍人士的采访让自己获得了运用外语的自信,同时由于在交流中发现自己存在表达更复杂意思的障碍,便也成为让自己更努力去学习外语的极大的动力。”

对在甬外籍人士的走访调研活动也培养了学生文化视野和国际眼光,唤醒了他们热爱、宣传宁波城市形象和中国文化的责任意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外籍人士对兼具文化历史韵味和现代都市气息的现代宁波城市的热爱,以及更广泛层面融入当地文化的意愿,了解到他们对宁波经济、文化、社会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并倾听了他们参与城市或社区慈善、环保和文化等活动的一个个有趣故事。学生们所经历的这些都超出了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涉及到广泛的文化交流范畴。一位学生说:“倾听老外的叙说,看到了对事物多元解读的可能,理解了文化间相互包容和学习的必要,同时,我们也从‘他者’的眼里找到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在采访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后续资料过程中,同学们获得了更为重要的成长——综合工作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全面提高。在采访外籍人士过程中,同学们要自己联系采访对象,经过多次碰壁终于确定采访对象后,又要进行对象背景资料了解、采访前联络和提问准备等大量工作,为了将音频资料进行文本转换和翻译,同学们经常工作到深夜。一位同学在总结中这样说:“连续十多天顶着炎热的太阳,我们奔走在采访老外的路上,在这些也许终身难忘的忙碌和辛苦中,我体会到了‘工作着是幸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服务城市 外语人不缺席

在为宁波城市国际化建设服务中,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展对在甬外籍人士走访与调研的重要目的之一。

几年来,英、日语专业学生在对在甬外籍人士的走访调研中,收集、整理了他们对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国际化服务、涉外管理等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了解了外籍人士从异域视角对宁波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观察、审视和评价,并初步探讨了外籍人士与宁波当地文化和社区的融合与互动的基本特点和模式。2009年上半年,师生共同撰写的包含数据图表和统计分析的1万余字的《关于提升宁波涉外形象的建议》递交给了宁波市政府相关部门。另外,师生共同撰写的《宁波城市涉外形象及满意度调查报告》和20余篇学生作品也在宁波当地报纸和杂志上陆续发表。调研报告所提出的关于“宁波市外籍人士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引起了宁波市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并被编辑为政府的内参资料。2011年9月,师生合作完成的50万字的《以声音叙事:筑梦宁波——在甬外籍人士访谈实录Ⅰ》英(日)双语书稿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2月,第二部书稿《以声音叙事:我在宁波创业的故事——在甬外籍人士访谈实录Ⅱ》也已交付浙大出版社出版。

2010年10月,作为在甬外籍人士走访、调研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在宁波市外事主管部的支持和浙江省外文协会协办下,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分院举办了 “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形象论坛”。 “以声音叙事”实践活动的师生团队担当了论坛的总体策划和具体运作。他们邀请到了30位在甬外籍人士参加了论坛。来自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作了发言,对宁波国际化形象建设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一位参加“用声音叙事”采访活动的同学,用流利的英语作了有关宁波国际化建设的精彩发言。宁波市政府办事办负责人对同学们服务宁波城市建设、提升宁波城市形象方面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台由参加“用声音叙事”实践活动的老师和同学搭台唱戏的民间论坛,最后入选于 “2010年度宁波市重要外事活动索引” 。

公益教汉语 传播文化勇担当

2011年,开展“用声音叙事”实践活动已进入了第个四年头。5月至8月,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宁波中小外资企业外籍人士中进行了一项有关文化适应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外籍人士在企业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对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有迫切需求,90%以上的外籍人士非常希望参加汉语学习。

参加活动的同学和老师认为,“用声音叙事”实践活动应该从从过去单纯的“调研与建议”,走向建设性的“主动担当”——2011年9月,向在甬外籍人士提供免费汉语学习的“公益汉语课堂”应运而生。

短短一个月,15个国籍的近50名在甬外籍人士报名参加了“公益汉语课堂”,其中有高校教师、外资企业高管、跨国企业总裁、留学生等。在外语学院4名专业教师(其中两位具有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经历)的指导下,62名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始了对外籍学生进行了每学期15周,共30小时的“一对一”汉语教学计划。

作为“用声音叙事”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公益汉语课堂”继续体现了认真踏实、敢于担当的精神。为规范管理,活动指导老师与志愿者们讨论制定了《外籍人士汉语学习管理章程》和《公益汉语志愿者章程》。同学们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根据外籍人士不同的汉语水平,选用相应程度的教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公益汉语课堂”的师生团队还推出了中国饮食文化、传统节日和传统艺术等专项文化体验活动。今年2月,“公益汉语课堂”以“讲雷锋故事”作为新学期第一课,向“老外”学生赠送雷锋画册和纪念章,课后“老外”学生又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整理图书、种树、到民工子弟学校义务教英语和义务献血等活动,“老外学雷锋”又一时成了媒体热点。

“公益汉语课堂”活动开展以后,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40余家平面和网络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同时,也获得了来自多方面的支持:“鄞州银行慈善基金会”提出了2012年合作构想;英汉双语杂志《宁波聚焦》愿意提供长期的支持;学校图书馆提供了上百册的授课教材和教研书籍,学院也积极创造条件,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活动场所和金费支持。

现在,这项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们还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在“公益汉语课堂”的基础上推出“阳明学堂”,并把这个带有浓郁浙东文化气息的文化品牌进行推广。老师们说,如果希望成真,以后“阳明学堂”就可以与海外的“孔子学院”遥相呼应,成为向在华外籍人士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有益尝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