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博士出版专著《汉语双宾句的构式压制:母语者与二语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差异》
【成果简介】
《汉语双宾句的构式压制:母语者与二语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差异》将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应用于构式理论研究,通过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这一“大脑的实时记录仪”,揭开了母语者与英语背景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在双宾句认知加工中的隐秘差异。本研究围绕“母语者和二语者如何加工汉语双宾构式压制句,二者的加工方式有何异同”这一核心问题,采用自定步速实验、ERP实验等方法,以活用名转动词双宾构式压制句、二价/准三价动词构成的给予义双宾句为材料开展。研究证实汉语双宾结构存在独立于动词的整体构式义(传递义),是成分互动中浮现的整体结构义,母语者与二语者均可提取并参与语义整合。但二语者提取时间晚于母语者约50ms(母语者句尾 NP2后 400-450ms,二语者 450-500ms),且压制冲突的难度更大。加工机制上,母语者更符合eADM 模型,句尾能快速提取构式义与动词语义交互,完成压制,强冲突句中也可实现语义整合。二语者虽与母语者的加工阶段相同,但更符合浅结构假说,依赖语义信息,句法加工较浅,强冲突下难以实现压制。选题和视角上,本研究从汉语句法特点及加工角度细化丰富现有句子加工理论,为探讨母语者和二语者汉语句子加工中动词与论元互动关系提供新证据;研究思路上,通过探讨两组被试构式压制句加工过程,本研究明确构式在二语者加工中的作用及构式义发挥作用的时间和条件,为汉语二语句法教学提供参考;研究范式上,本研究采用无压制句 — 构式压制句 — 构式义违反句的对比模式,将研究问题更集中于构式压制本身。本书研究仍有可深化之处,实验材料暂未涵盖句法正确但语义歧义的构式压制句,如 “张三借了小王一本书” 这类双向传递句,其加工机制有待探索;双宾句的研究结论能否推广至其他构式,也需更多实验验证。同时,对母语者与二语者加工差异的深层成因,如二语者表现是否受母语结构影响,尚未展开深入分析,这些都为后续研究留下了探索空间。

【作者简介】
张华,女,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现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讲师,兼任浙江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与教学。曾在《语言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习》等期刊发表论文,部分成果曾获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