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至9日,第三届全国波兰语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波兰语演讲比赛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指导,西安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学部主办,西外欧洲学院与波兰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古都西安,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波兰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波兰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海鹏副教授受邀出席大会发言,题为《“一带一路”视阈下波兰研究与波兰语学科发展的智能化转向探索》。胡老师从国家战略与学科建设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在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波兰研究与波兰语学科发展中的融合应用与创新路径。

胡海鹏指出,波兰作为“一带一路”通往欧洲的重要枢纽,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随着中波经贸合作的深入,中国在波兰投资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对具备“语言+专业+区域研究”能力的复合型波兰语人才需求强劲。他强调,小语种教育应从单一语言能力的培养转向复合国别能力建设,实现从“语言通”到“国别通”的转变,为服务国家外交、能源、物流、跨国企业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在报告中,胡博士提出了“从经验范式到智能计算范式”的语言研究学术转向。他展示了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波兰主流媒体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和语义研究。这一研究不仅拓展了传统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也为智能化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在教学层面,胡海鹏分享了对波兰语教学智能化的思考。他提出,应以“真实语言输入”和“沉浸式学习”为核心,构建“智能协同与个性化学习”场景,推动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他还展示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语言分析和学习的实践案例。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波兰文学与文化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与语言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为非通用语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全国波兰语教学与研究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我国非通用语种学科的智能化与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波兰研究中心将继续加强“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区域研究与学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语言教育的深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讲好中波合作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