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学科领航教授刘海涛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计量语言学研究,认为语言研究从本质而言具有多学科的性质与学科交叉的特质,提出基于语言大数据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复杂系统,探寻语言的运作和演化规律。
2011年,国家社科规划办首次设立了跨学科类重大招标项目以鼓励文科的跨学科研究。刘海涛教授团队在当年获得《现代汉语计量学研究》课题(11&ZD188)。此后团队努力从大规模人类语言材料得出统计规律,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刊物上,丰富了人类对于语言系统的认识,切实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了语言研究的科学化。截至2015年10月底,课题组已发表带有基金号的SSCI、SCI及A&HCI论文24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在前不久揭晓的2015年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团队有2项成果获二等奖,1项获三等奖。
近日团队的相关研究受到了国际关注。今年8月3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题为“37种语言依存距离最小化的大规模证据”(Large-scale evidence for dependency length minimization in 37 languages)的研究。但事实上,刘教授的研究团队早在2008年就已经在国际认知科学协会的会刊《认知科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与MIT团队极为相似的研究(Dependency distance as a metric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difficulty),谷歌学术的数据显示,该论文已被引用49次。随后MIT论文的作者发表了一则声明,建议所有阅读他们论文的读者应该去读一读刘海涛团队2008年的研究。11月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也就此刊登了一则更正。在更正中,MIT论文作者认为刘海涛团队此前的研究是一项从更普遍的角度验证依存距离最小化的研究,而他们自己则更关注的是语序变化对于依存距离最小化的影响。这是中国本土语言学研究在国际语言学界的一次有力发声,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刘海涛团队在相关领域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
自2014年受聘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9211领航教授以来,刘海涛教授结合前期积累,以理工学院为作者单位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被SSCI收录6篇次,A&HCI收录6篇次, SCI收录3篇次。以理工学院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在《生命物理学评论》(Physics of Life Reviews,2014年影响因子为9.478)的关于语言复杂网络的长篇评论“Approaching Human Languages with Complex Networks”目前是ESI高被引论文(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类1%论文)。刘海涛教授多次在外国语学院举办讲座与专题讨论会,指导青年教师结合研究兴趣和教学实践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有力推动了外国语学院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