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波兰周”系列活动(三)波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学术讲座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育国际化工作,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波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在宁波举办首届“波兰周”活动。“波兰周”活动内容之一的“学术讲座”于5月31日上午在波兰研究中心SC106顺利举行。此次“波兰周”学术讲座共举办三场,特邀了在波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波兰研究中心”的国家智库建设以及“一带一路”中外人文交流等问题。
   学术讲座的专家学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赵刚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王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波兰籍教师托马斯博士。讲座由胡海鹏副院长主持,近5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还吸引来自商学院的老师。
   在学术讲座伊始,学院王小潞院长对三位专家的到来致欢迎辞,宣布了学校聘任赵刚和王辉两位教授为我校兼职教授以及中心顾问的决定,并佩戴校徽和颁发聘任书。
   首先赵刚教授以“作为文学大国的波兰”为主题,详细梳理了波兰文化的脉络,从文艺复兴文学、到浪漫主义与实证主义文学,然后是二战期间和战后文学期间著名的波兰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同时也详细介绍了波兰文学的特点以及波兰4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的情况。赵教授多年从事波兰语教学,在讲座中,他坦言波兰当代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是文学拉近中波两国人民的距离。我国目前“一带一路”的倡议对文化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回答问题的环节,赵教授介绍了如何自己与波兰的文学结缘,以及波兰人民的民族特性等情况。
   接着王辉教授以“一带一路”中外人文交流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一带一路”的概念,中外人文交流的现状与分析,以及交流的模式。王教授介绍了外国主流媒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状况、并且以孔子学院为例介绍了中国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的情况。特别突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它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一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凝聚力、国际竞争力。他以中国10大海外最受欢迎电视剧以及中国高票房电影海外传播为具体事例阐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和困难。王教授最后总结提出5种中外人文交流模式:双向模式、包容模式、市场拉动模式、融合发展模式、文化精品模式。
   最后托马斯博士以“从十八世纪到1949,波兰旅者中国见闻录”为主题,向大家展现了自18世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一批批波兰外交家、科学家、士兵、记者、难民等在中国的各种珍贵的照片和史实资料。以及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托马斯博士从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以波兰人的角度看待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过程,以及中波两国人民在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上有着共同的特点。
   三位专家的演讲谈笑风生,幽默睿智,学识渊博,他们目前正在做的研究引起了在场不少外语教师的兴趣,每位主讲人在讲座结束后,都有老师和学生主动向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学校首届“波兰周”学术讲座在大家热烈交谈互动中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