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郎调”、“翁洲走书”、“舟山锣鼓”、“舟山灯谜”、“马灯舞”、“瑞和糕饼”这些都是舟山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化之光-舟山非遗传人调研团队的17名师生走进舟山,聚焦非遗保护,对话传承艺人,心系文化命运,以大学生的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
居住在舟山叉河社区中官庙的吴能昌先生是舟山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贺郎调”的代表性传承人。采访中,吴老先生向队员们讲述了他与“贺郎调”的故事,并深情并茂地进行了现场表演展示。当队员们看到那本吴老先生用一生积累整理、被翻阅的几乎破旧不堪的贺郎调手稿时,大家深深感受到了老人家对贺郎调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拳拳热忱,他说:“我不为别的,我是真的喜爱贺郎调。”交谈中,吴老先生对非遗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位调研的同学,那是他的生命之光,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舟山灯谜传承人周震康老先生已80高龄。对话交流中,周老先生表达了对灯谜文化传承深深的担忧,在如今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霓虹城市里,灯谜传承变得愈加商业化,如何在抢救非遗中保持着老一辈人的初心是每一个非遗传承人亟需重视和深思的一项重要课题。
翁洲走书传人王如玉奶奶为了方便队员们调研,在前来调研的路上扭伤了脚,这让调研的同学们感到抱歉与感动。在听了翁洲走书和王奶奶的个人演艺经历后,队员们对王奶奶的敬佩油然而生,非遗传承工作的女传人不多,而内心怀着殷切希望的传承者更是少之又少,王奶奶为走书的传承与创新一直兢兢业业,其精神实在让人动容。
本本笔记传承的是历史中不曾被消逝的过往;句句箴言讲述的是风尘下那一段段非遗的峥嵘岁月;声声感谢流淌的是每一位可爱的非遗传人最衷心的期待。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手艺是一种谋生之道,更是一种值得被纪念的情怀。据悉,此次实践后,浙大宁波理工学子将围绕“非遗文化传承”这一核心,形成非遗专题调研报告,用大学生的热情和思考,为非物质文化保护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非遗保护是一条漫长的文化保护之路,文化之光舟山调研队将继续努力,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继续扬帆远航!
|